佛光解命 > 佛法视频 >

禅宗密法参悟心得分享

2024-04-18 08:16

两类 "话头 "引用

话头的定义

参与的佛法

从沉思到不沉思

内观准则

两种话头

滚雪球

剥香蕉

禅宗修行者的品格

鲤鱼跳龙门

力量的瞬间

自力与他力

禅宗中的师徒关系

小结

禅宗密法参悟心得分享

我曾说过:"欲悟道,先要气入中脉,而气入中脉的唯一方法就是参禅"。在中国,参禅通常以 "参话头 "或 "参疑点 "为起点,因此,今天我们将对其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不过,在进入禅修的主题之前,我们需要对 "话头 "一词进行更明确的定义:

话头 "的定义

为什么参禅也叫 "参话头"?话头是一切语言、文字和思想的源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和所读的字,都不是我们意识思维的结果;而意识思维是因为我们的 "真心 "而存在的。因此,提到 "言头",就是要从思维的动作和思想中追根溯源,找到 "本心 "所在。

其次,"心头 "也可以说是一切烦恼和迷惑的根源。众生从生到死,都有许多烦恼和困惑。然而,如果顺着现有的困惑和烦恼去寻求解决之道,难免会陷入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循环之中。其实,众生的烦恼和困惑虽然看似层出不穷,但都只是表象,如果深入根源,也不过是 "那个 "而已!因此,参话头就是参一切烦恼和迷惑的根源。就佛教而言,一切烦恼和困惑的根源,不外乎 "我见、法执"!

虽然上述 "头 "的定义看似有两种说法,但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若能悟得真心,就能破除我、法二执;反之,若能破除我、法二执,就必须悟得真心。见真就是破妄,离妄就是见真。因此,论道者不一定要抓住什么问题,比如 "狗有佛性吗?但是,如果只是抓住问题,而不懂得向上、向内看,那就只能是 "尾大不掉 "了!

参与的佛法

不知言始,何以谓之 "参"?这与逆流的方向有关!在十二因缘中,常有 "生死门,顺流而下 "和 "生灭门,逆流而上 "之说。如果要解决现有的问题,那就是生死门;反之,要达到最终的解脱灭道,就必须回到现有问题的根源。因此,能够从终点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从终点转向起点,是 "萨满菩提 "法门的关键所在。

世界上所有的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在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为什么他们会越来越困惑,问题越来越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在为词穷、枝尽而努力!

从沉思到不沉思

参与讨论的人需要掌握的下一个原则是:从沉思到不沉思。一般来说,众生都习惯于通过沉思来寻求解决之道,但沉思只是我们意识的表层功能,它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因此几乎没有什么大用处!特别是,如果想找到 "真心 "所在,却使用沉思的方法,就会在相反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因此,禅宗修行者必须放弃 "思 "而选择 "不思"。

但什么是 "不思量 "呢?昏昏欲睡、忘乎所以就不是沉思吗?生活在平静和满足中就不是沉思吗?当然不是!我所说的 "不思 "就是 "不忘"。问题必须紧贴心头,不能忘却,这样妄念就驱赶不走,尘世就夺不走。任何时候,心中都只有这个问题。但是,即使一直记着它,却仍然没有去想它。

这是我以前用过的一个比喻:就像母鸡孵蛋,它只能时不时地孵一下,等待因果成熟。它不能妄想:我要一点点地啄它,看看小鸡孵到什么程度了。禅宗里也有类似的比喻:如果嘴里有一个铁球,既不能吐出来,也不能吞进去,更不能用牙齿去打它。吐出来、吞进去比喻忘词,用牙齿去咬比喻用意识去思考。

内观准则

禅宗的佛法可以用 "内观准则 "来解释。佛学常被称为 "内学",何谓 "内学"?什么是 "内观"?这个内观与禅修大不相同。在禅修的情况下,心会执着于一个特定的对象,比如数呼吸或念佛号。因此,由于对象是固定的,即使是内心的念头或影像,也仍然是禅修,而不是内观。

所谓 "内观",就是 "从无到有",即从有到无。凡夫之心如大海,大妄、小妄、粗妄、细妄,一浪高过一浪,川流不息。而内观者却能警觉到心内妄念的存在,并将其剥离,不断升腾,不断剥离,使妄念逐渐消除,成为 "无妄"。

因此,这里的 "无 "是 "灭有之无",而不是本来的无,更不是刻意去设想某种 "无 "的境界。也就是说,要想探究 "真心何在",必须先剥离有想之执,进入无相之空。

因此,内观是禅宗的参禅之道。(禅宗可称之为 "观心法",但我认为 "内观 "更能突出其意义)。内观原则是实现禅宗 "从言末到言初,从枝末到根末 "原则的唯一途径。

这就是说,要想悟得本心,既要 "剥妄于内",又要 "存疑于外",才能弃伪存真。

两种话头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上一节所述的佛法要义修行,他就能逐渐证悟!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 "定型话头"。就中国禅宗而言,定型话头是宋代以后才有的--用一个固定的问题来套住修行者的心,使其不被尘境妄念所扰。所以,定语其实是禅修开始时的一种方便。据我所知,常用的词语主要有两大类:

疑问词,如 "我是谁?这就是人们容易产生的疑惑。还有 "念佛的人是谁?" "谁是拖尸体的人?" "谁是六根的主人?" "父母生前的本来面目?" 问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问题的根本症结却始终如一。或者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 "万法归一,归于何处?"等等,都可以说是意味深长的句子。这是因为问题本身就是人们想要探究的。

诸如 "何谓无?"庭前柏树子"、"麻三斤 "等等。看似提问,实则含义不明。如果问题过于直接、贴切,那么凡夫俗子就会顺水推舟,让自己的思想更加妄想和混乱。因此,为了对治此病,大师们主张用无意义的文字--因为无意义,所以不能用来打妄想,也是进入禅道的第一道门。

虽然,除了上述两类典型的词语外,我们还可以在疑与无义之间找到另一类词语:

例如,香严禅师对听众说:"若论此事,好比一个人上树,嘴在树枝上,脚不踏树枝,手不攀树枝。忽然,树下有人问:大师到西天的意向如何?若不至,反问之;若至,丧命之。当此之时,其意如何?"

上述问题可以说是既有意义又无意义--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管什么树上的人呢?但禅师们常用这种话来套住修行人,让修行人被套住后,整个心思只围着这个地方转,其他的妄念就爬不上去了。长此以往,或许还有转机。

滚雪球

一般来说,如果你有疑问,你问得越多,雪球就越大。它会逐渐从一种怀疑的感觉变成一群怀疑!比如,一开始,你会问 "我是谁?然后,当你吃饭时,你会问:"谁是吃货?当我走路时,我会问:"谁是走路的人?在根尘接触的任何时候,在心念动转的任何时候,都会产生疑惑。因此,嘴在吃饭,却从不咬米;脚在迈步,却从不踏地。见熟人,不认得;遇汽车,不知避。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看不到一丝光亮;即使在广袤的乡间,也找不到一丝缝隙。因为心中充满疑惑,所以整个天空和整个大地都是 "黑桶"。

一个参禅的人,如果能从 "疑 "中转出 "疑",那么他离 "悟 "就不远了。因为他没有妄念的空间!然而,很多人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被自己吓住了: 我继续参与,肯定会走火入魔。于是回头是岸,打鼓去了。

剥香蕉

其次,如果你参与的话语毫无意义,那么你的妄念就像香蕉一样,会被越剥越小,小到几乎不存在。然而,当妄念越来越少的时候,就会出现另一种退缩:妄念尽了,生命力也就枯萎了!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从 "有所求 "和 "有所得 "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只有当有好吃的、好玩的,或者当一个人奋发图强、前程似锦时,他才会感到生命的意义。妄想(在禅宗看来,所有的理想和使命都还是妄想)。就会结束,生活就会乏味。所以:如果我继续修禅,也许我会自杀!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于是我改弦更张!

参禅者的品格

因此,无论是从有疑问的话题出发,还是从无意义的话题出发,很多人都会误入歧途,无法前行。正如我之前所说,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下去!然而,很多人因为没有 "大信心 "而半途而废。对于有 "大信 "的人,即使天昏地暗,海枯石烂,我也只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除了伟大的信念,第二件事就是 "极大的愤慨"。好!我将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看你能奈我何。为证此道,我愿粉身碎骨。我们都听过佛祖在菩提树下降魔的故事。然而,如果影响到身体,只有九分之一的人能避免。所以,生死还是生死,众生还是众生。

因此,参禅者既要有蛟龙出海的雄心,也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事实上,很多人的性格并不适合参禅,因为他们既有母性,又有家庭观念,遇到一点困难就逃避。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找人帮忙,又怎么能成为一个禅修者呢?

鲤鱼跃龙门

因此,我们常把禅悟形容为 "鲤鱼跃龙门"。如果鲤鱼能跃过龙门,当然就能飞上天,升到更高的境界。但如果飞不过去,掉下来,岂不是粉身碎骨?但如果怕粉身碎骨,龙就没有飞上天的可能。所以,参禅者必须有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决心,才有飞升的可能,否则,稍有迟疑,稍有怠慢,就会摔死。

所以,禅宗常说 "大死而生",但这大死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得多。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不畏艰险、寻求庇护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在禅宗中,不仅要在逆境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还要在逆境中努力生存。而众生既贪生又怕死,既怕伤又怕苦,因此,我们只能走平坦的路,而平坦的路永远不能让我们脱胎换骨。所以,生死还是生死,众生还是众生。

觉悟的瞬间

由疑而起,从无功处发力者:虽说由疑而起,但还是要把握 "悬而不思 "的大原则。即使疑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铺天盖地,也是提而不思。如果想了,心就散了。比如,"我是谁?"的问题,变成了 "吃饭的人是谁?" "走路的人是谁?" 这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念头。如果一个人的心在触及任何境界或思维时都能产生疑问,这就是 "无功用心 "出现的时候!简单地说,尽管我们最初会主动提出疑问,但后来,它们就会纠缠着你。于是,它们就跟着你,逼着你开悟。

对于从 "无义 "入手的人来说,到了 "疑 "的地步,便有了力量:其次,若能反复参于 "无义",似乎与初参禅略同。不过,由于禅定更注重 "内观 "与 "舍 "的要义,与禅定中注重 "守一 "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从外到内,一次次剥离,当我们要逼出业障和心结时,往往会产生一些相应的疑惑。因为业障和情结是由惑而生,惑不除,业何以消?因此,虽不刻意追求,却也会产生疑惑!如果一个人的心已经非常稳定,那么疑虑可能会在一开始就产生,也可能会立即攻心成疑。(事实上,即使只是数呼吸也会产生疑惑)。

因此,回过头来看 "起于疑情者,待力于无 "和 "起于无义者,待力于有疑",就可以看到 "由有到无 "和 "由无到有 "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有 "与 "无 "并不是终极真理,只有与 "非有非无 "的中道心性相应,才能在顿悟的一刹那领悟到 "有 "与 "无"。因此,悟到的就是中道。

自力与他力

对禅法的解释到此应该很清楚了:这纯粹是一个 "自力 "的问题。即使大师能把你推入怀疑的漩涡,你是否觉悟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在参禅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倍感孤独,因为当真正的疑惑产生时,即使是佛菩萨也帮不了我们。

也就是说,虽然在禅修之前,经文的练习和上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但当出现疑问时,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因此,很多人对禅宗没有信心(严格地说,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特别是在这个末法时期,很多人宁愿相信其他势力的佛法,也不愿意修自己势力的佛法。但其他势力的佛法更可靠吗?

我认为他力更不可靠,但这绝不是贬低诸佛菩萨等。而是说,在没有正知正见之前,你有没有能力认清:谁是真正的善知识?谁是真正的诸佛菩萨?比如,即使你一心一意地念佛号,显现出来的就一定是佛陀本人吗?你能认出以佛的形象出现的鬼神吗?如果有所谓的 "神通显现",就一定是与佛菩萨感应吗?

在充斥着他道,神佛不分的末法时代,我认为他力之法更不可靠。自己的力量不行,只能事倍功半;自己的力量认错了,则可能 "倾家荡产"、"赔了夫人又折兵"。

禅宗中的师徒关系

我们想谈谈禅宗的师徒关系。由于禅宗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因此师徒关系与其他宗派不同:

第一,依法不依人: 在禅宗的公案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禅宗修行者即使到寺院参学,也要经过住持的考验,以确定自己是否合格。如果这个人有一点经验,而住持不能说服他,他就会立即转身离开。即使方丈的水平不如他,也会愿意拜他为师,请修行者上座说法。所以,禅宗纯粹是以法论师徒。有法者为师,无法者为徒!

二、机锋棒喝:但有法,不能?何以见之?就是把刀上阵,见招拆招。所以各家各派多是在刀光剑影与棍棒酒色之间较量--都在拼命陷害对方或扳倒别人,似乎毫无温情可言。不过,如果因此而改造他人的身体,那也是成就大仁大义的不二法门。

小结

如前所述,禅定只有在 "无作无心 "时才能成就。而 "无作心 "就是第八识种子,在 "唯识学 "中称为 "常而不审"。只有将 "疑 "深深地印在第八识中,才能将清净的佛法和所修的善根结晶在生活中。当结晶完成时,便会顿悟。

这也意味着,要想真正领悟禅的真谛,就必须分清疑、无义、有心、无用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资料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
精彩推荐 更多>>
<strong>济南黑鱼去哪里放生,济南大明湖</strong>
杭州巴西龟放生,杭州什么鱼苗放生
广州放生鸽子得什么功德,广州放生
四川立春放生的好处和坏处,四川
厦门放生红鲫鱼多久转运一次(厦
堕胎放生能消灾吗放生鲫鱼福报广州放生地点海南放生鱼戒杀吃素河南堕胎放生湖北代放生步骤放生积功德代放生过程放生咒放生咒语放生祈福南京放生回报南宁放生联系宁波放生活动装修节省花销的技巧电脑技术健康小常识汽车配置孕前检查